經營管理戰術 自媒體經營攻略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一份能被驗證、可複用的「帶貨力推估」方法學

結論先說:單一平台粉絲數,常常就是你的「最高營收天花板」;而是否撞天花板,取決於你前期對「觸及 → 互動 → 外部點擊/到站 → 購買」這條鏈條的每一段轉換率是否用現實世界的基準去估。(IG 整體互動中位數近年落到 0.36%~0.45%;一般電商站的轉換率常見 1%~3%,行業而異。 )


一、先界定「可被驗證」的數字:四段式指標鏈

把所有創作者合作,都拆成這四段,並為每段設定可查證的區間

  1. 觸及(Reach)
  • 大帳號觸及率通常顯著低於小帳號;IG 上小帳(<10K)相較大帳(>100K)在貼文/限動的「被看見機率」差距明顯。
  1. 互動(Engagement)
  • IG 全產業中位互動率:Rival IQ(2025)報 0.36%;Socialinsider(2025 上半年)報 0.45%、且貼文型態表現不同(Reels 更帶曝光,小帳更吃得開)。→ 推案時,請別再以「2% 互動」當常態。
  1. 到站/頁面瀏覽(Click/Session)
  • 付費廣告作為「可觀察的上限」:2025 多來源統計,Facebook Ads 平均 CTR ≈ 0.9%;YouTube Ads 行業平均 CTR 約 0.8% 左右(行業差異極大)。自然貼文導流通常低於付費上限,保守抓 0.2%~0.8% 為「貼文曝光 → 外部點擊」的起手假設,再視素材與 CTA 調整。
  1. 購買(Conversion)
  • 全球電商整體站內轉換率常見 1%~3%(行業、裝置、流量來源不同差很多;旺季可高、冷門品類可低)。

Rival IQ (2025 報告)互動率

  • 報告名稱Social Media Industry Benchmark Report 2025
  • 樣本來源:全球 2,000 個以上品牌帳號,橫跨 14 個產業(餐飲、旅遊、美妝、教育、電商等)。
  • 計算方式: \text{互動率 (%) = (按讚 + 留言 + 分享) / 粉絲數 × 100}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  • 結果摘要
    • 全產業 Instagram 「中位數」互動率為 0.36%
    • 前 25% 表現優秀的帳號可達 0.9% 以上。
    • 相較 2024 年的 0.47%,整體下降約 23%

Rival IQ實際計算範例

範例一:中型帳號一般表現

  • 粉絲數:50 000
  • 按讚 👍:420
  • 留言 💬:35
  • 分享 🔁:20

代入:

互動率 = \frac{420 + 35 + 20}{50 000} \times 100

= \frac{475}{50 000} \times 100 = 0.95\%

➡️ 互動率 = 0.95 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這比 Rival IQ 的整體中位數 0.36 % 高出約 2.6 倍,屬於表現良好的內容


範例二:大型帳號(粉多互動少)

  • 粉絲數:200 000
  • 按讚 👍:1 000
  • 留言 💬:80
  • 分享 🔁:70

互動率 = \frac{1 000 + 80 + 70}{200 000} \times 100 = \frac{1 150}{200 000} \times 100 = 0.575\%

➡️ 互動率 ≈ 0.58 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大型帳號互動率常低於 1 %,屬於健康但非爆款


範例三:貼文低互動(警訊)

  • 粉絲數:30 000
  • 按讚 👍:60
  • 留言 💬:5
  • 分享 🔁:2

互動率 = \frac{60 + 5 + 2}{30 000} \times 100 = \frac{67}{30 000} \times 100 = 0.223\%

➡️ 互動率 ≈ 0.22 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低於 Rival IQ 基準 0.36 %,代表受眾互動疲弱或貼文題材不符粉絲期待。

Socialinsider (2025 上半年報告)互動率

  • 報告名稱Instagram Benchmarks H1 2025
  • 樣本來源:超過 75 萬則 Instagram 貼文,全球 20 個主要市場。
  • 計算方式: \text{互動率 (%) = (按讚 + 留言 + 收藏 + 分享) / 觸及人數 × 100} 注意:他們以「觸及人數」為分母,而不是粉絲數,所以數值通常略高。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  • 結果摘要
    • 全體平均互動率 0.45%
    • Reels 互動率最高,平均 0.65%; Carousel (多圖輪播) 0.42%; 單張貼文最低 0.29%。
    • 小帳號(<10K 粉)平均互動約 1.2%,遠高於大帳(>100K 粉) 的 0.25%。

互動率(%) = \frac{按讚 + 留言 + 收藏 + 分享}{觸及人數} × 100


Socialinsider實際計算範例

範例一:一般品牌貼文(普通表現)

  • 按讚 👍:320
  • 留言 💬:25
  • 收藏 📌:40
  • 分享 🔁:15
  • 貼文觸及人數 👀:80,000

代入公式:

互動率 = \frac{320 + 25 + 40 + 15}{80,000} × 100

互動率 = \frac{400}{80,000} × 100 = 0.5\%

➡️ 互動率 = 0.5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這比 Socialinsider 報告的全體平均值(0.45%)略高一點,

屬於中上表現的貼文。


範例二:Reels 短影音(表現優秀)

  • 按讚 👍:3,500
  • 留言 💬:210
  • 收藏 📌:400
  • 分享 🔁:280
  • 觸及人數 👀:600,000

代入:

互動率 = \frac{3500 + 210 + 400 + 280}{600,000} × 100

互動率 = \frac{4390}{600,000} × 100 ≈ 0.7317\%

➡️ 互動率 ≈ 0.73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這比 Reels 平均(約 0.65%)還高,

表示該影片屬於「高黏著內容」。


範例三:靜態單張貼文(普通偏低)

  • 按讚 👍:120
  • 留言 💬:8
  • 收藏 📌:5
  • 分享 🔁:2
  • 觸及人數 👀:60,000

互動率 = \frac{120 + 8 + 5 + 2}{60,000} × 100 = \frac{135}{60,000} × 100 = 0.225\%

➡️ 互動率 = 0.23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這就屬於明顯低於平均值的貼文,

多半原因是素材太廣告感、或 CTA 引導不足。



為什麼你應該關心這兩個數字

指標Rival IQ 0.36%Socialinsider 0.45%結論用途
分母基準粉絲數觸及人數計算方式不同,數字不能直接相比
趨勢年年下降(-23% YoY)小帳較活躍平台整體互動「稀釋化」
對你意義代表「健康帳號」的底線幫助估算貼文實際互動可作為 IG 行銷投放預估的現實基準
參考值(以 IG 為例)意思
< 0.3%警訊:內容不吸引人或假粉太多
0.3%~0.7%平均:正常品牌帳號
0.7%~1.2%良好:粉絲黏著度高
> 1.2%頂尖:社群活性強、爆款潛力高

二、把「三步驟」做成研究版公式

原法很實用,我把它調整成更可移植的版本,並把每步都綁定外部基準。

Step A|估觸及

  • 預估觸及 = 粉絲數 × 觸及率r
  • 參考區間:小帳 r=15%~25%;大帳 r=5%~12%(依平台、內容型態、近90天表現微調)。

「預估觸及」的實際應用

這個數字通常拿來做:

  1. 開團/業配預算估算 → 知道內容平均能被多少人看到。
  2. 行銷投報率(ROI)預估 → 拿預估觸及 × 點擊率 × 轉換率,就能估出潛在營收。
  3. 內容健康度追蹤 → 每次發文後,實際觸及 ÷ 預估觸及,可以看帳號狀態有沒有變好或變差。

舉例:

假設你有 10,000 名粉絲,這篇貼文的「觸及人數」是 2,000 人

那麼:r = \frac{2,000}{10,000} = 0.2 = 20\%

➡️ 觸及率 r = 20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也就是說:

  • 帳號有 10,000 位粉絲
  • 貼文被 2,000 人看到
  • 所以 2,000 ÷ 10,000 = 0.2
  • 小數 0.2 轉成百分比就是 20%

意思是:「這篇貼文有 20% 的粉絲實際看到」。

什麼「r」很重要:

因為在估算網紅帶貨或品牌曝光時,

粉絲數 ≠ 實際看到的人。

觸及率 r 決定了「粉絲裡有多少人真正看到你的內容」,

這是所有行銷模型的起點。

帳號規模平均觸及率 r狀況說明
小帳(<10K)15%~25%社群黏著高,演算法偏好
中帳(10K–100K)10%~20%穩定但略受限
大帳(>100K)5%~12%覆蓋面廣但演算法平均分流
異常高>30%內容爆紅、被推播超出粉絲圈
異常低<5%貼文被限流、互動疲弱

Step B|由互動反推到站能力(貼文型態 × CTA)
CTA行動引導

  • 不同平台/型態的「互動→點擊」換算係數差很大;直接用**「互動率作健康度、點擊率當主參數」**更穩。
  • 起手假設:
    • IG 靜態/輪播 → 點擊率CTR 0.2%~0.6%
    • IG Reels/FB 短片 → 出站 點擊率CTR 0.1%~0.4%(平台傾向內循環)
    • YouTube 長片 → 外部連結 點擊率CTR 0.2%~0.8%(資訊卡/置頂連結/描述強 CTA 可提升) (以上以付費 點擊率CTR 上限為天花板,依內容與引導語保守下修。)

CTR 的定義:點擊率

\text{CTR(點擊率)} = \frac{\text{點擊次數(Clicks)}}{\text{曝光次數(Impressions)}} \times 100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CTR 代表:點擊率

👉 在看到你內容的人裡,有多少比例的人真的「點了進去」。


用一句白話講

CTR = 「看了願意點的人比例」

就像是:

你在 Instagram 或 YouTube 上看到 100 次貼文曝光,

其中有 2 個人真的點了連結去你的網站。

那 點擊率CTR 就是:

\frac{2}{100} \times 100 = 2\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實際計算

範例 1:一般情況

  • 曝光次數(Impressions)= 10,000
  • 點擊次數(Clicks)= 75

代入公式:

點擊率CTR = \frac{75}{10,000} \times 100 = 0.75\%

➡️ 點擊率CTR = 0.75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代表在 10,000 次看到你內容的曝光中,有 75 次被點擊。


範例 2:高效廣告(表現佳)

  • 曝光次數 = 50,000
  • 點擊次數 = 900

點擊率CTR = \frac{900}{50,000} \times 100 = 1.8\%

➡️ 點擊率CTR = 1.8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這樣的 點擊率CTR 已超過 Facebook 廣告的行業平均(約 0.9%),

屬於表現優秀的內容或廣告


範例 3:低點擊率(表現差)

  • 曝光次數 = 20,000
  • 點擊次數 = 30

點擊率CTR = \frac{30}{20,000} \times 100 = 0.15\%

➡️ 點擊率CTR = 0.15%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代表點擊意願極低,可能是標題或封面吸引力不足。



📊 對照表(2025 行業平均值)

平台平均 CTR表現優秀值
Facebook 廣告0.9%>1.5%
Instagram 廣告0.6%>1.2%
YouTube 廣告0.8%>1.3%
Google 搜尋廣告1.9%>3%

小結

CTR(Click-Through Rate)= 看過你內容的人中,點下去的人比例。

它是衡量「內容吸引力」與「行動呼籲效果」的最直接指標。

Step C|到站轉購(站內CVR × 客單價)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  • 預估營收 = 到站人次 × 站內轉換率c × 客單價AOV
  • c 以 1%~3% 做「保守~常態」情境,AOV 取你歷史數據;若為初次上新/未驗證品,建議先用 0.8%~1.2%
英文縮寫意思代表的是什麼
到站人次Sessions / Visitors有多少人真的「點擊進入網站」前端流量量體
站內轉換率Conversion Rate (c)進入網站的人中,有多少「真的下單」購買成功比例
客單價Average Order Value (AOV)每筆訂單平均消費金額每單營收價值

關鍵心法:把 互動從「直接乘上頁面瀏覽」的主角,退為「內容健康度」指標;真正主角是外部 CTR站內 CVR

用白話講

「有幾個人來」 × 「有幾個人買」 × 「一個人平均買多少錢」

= 你這次行銷活動能賣出多少金額。

CVR 值解讀
< 1%偏低,網站或產品信任感不足
1%~2%正常範圍
2%~3%表現不錯
> 4%很優秀
> 6%爆款/私域高信任成交率

實際計算

假設:

  • 到站人次 = 5,000
  • 站內轉換率 (c) = 2%(=0.02)
  • 客單價 (AOV) = 2,000 元

代入公式:

預估營收 = 5,000 × 0.02 × 2,000 = 200,000 元

➡️ 預估營收 = 20 萬元


三、完整範例:77,000 粉絲創作者

這是模擬一位創作者,

他有 77,000 名粉絲(在 IG + FB 上各一份量級),

品牌想要評估如果找他開團,大概能帶來多少業績。

所以我們要一步步「預測」:

他發一篇貼文 → 幾人看到 → 幾人點連結 → 幾人下單 → 總營收是多少。

第一步:估觸及人數

公式:

\text{預估觸及} = \text{粉絲數} × \text{觸及率 }r

平台粉絲數觸及率 r預估觸及人數
IG77,00020%(0.2)15,400
FB77,00010%(0.1)7,700

IG 通常演算法推播較好(尤其是 Reels),

所以觸及率取 20%;

FB 自然觸及偏低,取 10%。


總觸及人數 = 15,400 + 7,700 = 約 23,100 人

第二步:估點擊(到站人數)

公式:

\text{到站人數} = \text{觸及人數} × CTR(點擊率)

平台觸及人數CTR(點擊率)點擊人數
IG15,4000.4%(0.004)61.6 ≈ 62
FB7,7000.3%(0.003)23.1 ≈ 23

總到站人數 = 62 + 23 = 85 人

(保守估法時可能取一半 → 約 43 人)

第三步:估下單轉換

公式:

\text{預估訂單數} = \text{到站人數} × CVR(轉換率)

取兩個情境:

  • 保守 CVR = 1%(0.01)
  • 常態 CVR = 2%(0.02)
模式到站人數CVR預估訂單數
保守431%0.43 ≈ 1 筆
常態852%1.7 ≈ 2 筆

第四步:估預期營收

公式:

\text{預估營收} = \text{訂單數} × \text{客單價 AOV}


假設每筆平均客單價 = 2,500 元

模式預估訂單數客單價預估營收
保守12,5002,500 元
常態22,5005,000 元



結果統整:

階段公式結果含義
觸及77,000 × rIG 15,400;FB 7,700看見內容的人
點擊觸及 × CTRIG 62;FB 23點連結的人
下單到站 × CVR約 1~2 筆真的購買的人
營收下單 × AOV2,500~5,000 元最終估營收

你會發現,單篇導購若不做放大(再投放、再分發、再堆訊息密度),很容易只剩「漂亮截圖」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市場平均合作後只剩好看的貼文,卻難見到實際 GMV。

(為避免單一樣本偏誤,建議至少用最近 5~10 篇導購可能性貼文做交叉驗證,剔除抽獎與已投放內容。IG 互動基準可對照近年下降趨勢報告。 )

總結:

一位擁有 7.7 萬粉絲的創作者,

平均一篇貼文可能讓 2 萬多人看到,

約 80 人點進網站,

最後成交 1~2 單,平均客單 2,500 元。

所以品牌在評估合作時,可以預期這篇內容大概會帶來 2,500~5,000 元的銷售額

重點摘要

粉絲數 × 觸及率 r → 觸及人數

觸及人數 × CTR(點擊率) → 到站人數

到站人數 × CVR(轉換率) × AOV(客單價) → 預估營收

整個行銷漏斗可以用一句話概括:

你的粉絲數代表潛在觀眾,乘上觸及率 r後,就是實際會看到內容的人;這群「被看到」的人,再乘上CTR(點擊率),就能得到真正「願意點進去」的訪客數,也就是到站人數。進到網站後,只有一部分人會真的下單,這比例叫CVR(轉換率),而每個下單者平均消費的金額,就是AOV(客單價)

因此整體公式是:

\text{粉絲數} × r × CTR × CVR × AOV = 預估營收

這條式子代表一個完整的商業邏輯:

從「看見」到「行動」、再到「購買」,每一層都會流失人數,

而你能賺多少錢,取決於這幾個比例能撐得多高。

換句話說,內容決定觸及,文案決定點擊,產品與信任決定轉換,

這三者相乘,才是自媒體或品牌真正的變現力。

行銷漏斗數據全解析:自媒體數據,從觸及率 r、CTR、CVR 到預估營收,一次看懂社群帳號的成效,算出內容真正價值。

想像你開了一家小店。你印了 10,000 張傳單(這就是「粉絲數」)。

但不是每個人都看到傳單,只有大約 20% 的人真的看到——這就是「觸及率 r」。

所以,大約有 2,000 個人看到你的內容。接著,看到的人裡,

只有一小部分真的被吸引、點進你的網站或連結,

假設是 0.5%(這叫「點擊率 CTR」)。2,000 × 0.5% = 10 個人進來逛。

然後,這 10 個人裡,只有 2% 的人會真的下單(這叫「轉換率 CVR」)。

10 × 2% = 0.2,也就是「平均每 5 次貼文才會出現 1 筆訂單」。

最後,每一筆訂單平均消費金額是 2,000 元(這叫「客單價 AOV」)。

所以 0.2 × 2,000 = 400 元,代表這篇貼文平均可以帶來 約 400 元營收


換句話說:

粉絲數是「人流量」,

觸及率是「有看到的人」,

點擊率是「願意進來看的人」,

轉換率是「真的掏錢的人」,

客單價是「每個人花多少錢」。

這幾層加起來,

就能算出你這篇內容或這次合作,

大概能帶來多少收入。

自媒體行銷漏斗完整公式

\begin{aligned} \text{觸及人數} &= \text{粉絲數} × \text{觸及率 }(r) \\ \text{到站人數} &= \text{觸及人數} × \text{點擊率 }(CTR) \\ \text{預估營收} &= \text{到站人數} × \text{轉換率 }(CVR) × \text{客單價 }(AOV) \end{aligned}


🔹 合併成一條式:

\boxed{ \text{預估營收} = \text{粉絲數} × r × CTR × CVR × AOV }


🔹 每個符號的意思:

符號名稱意思比喻
粉絲數Followers你的總潛在觀眾印了幾張傳單
r觸及率有多少人真的看到有多少人拿到傳單
CTR點擊率有多少人被吸引、點進網站有多少人走進店裡
CVR轉換率有多少人真的下單有多少人掏錢買東西
AOV客單價每位客人平均花多少每人結帳平均金額

很多人第一次看到「行銷公式」時都會被這個搞混 ——

為什麼公式寫成「乘法(×)」的樣子,

但實際在分析時,很多時候又要「除(÷)」來算比例?

讓我幫你把邏輯講清楚👇


公式本身是「乘法」,因為它是從前往後推(預測)

我們在講:

\text{預估營收} = \text{粉絲數} × r × CTR × CVR × AOV

這是一個「預測模型」:

我有多少粉絲 → 會有多少人看到 → 多少人點 → 多少人買 → 平均買多少。

所以用「乘法」是因為你在往下推算結果


舉例:

粉絲數 10,000

r = 20%(0.2)

CTR = 0.5%(0.005)

CVR = 2%(0.02)

AOV = 2,000 元

那就:

10,000 × 0.2 × 0.005 × 0.02 × 2,000 = 4,000

➡️ 代表預估營收約 4,000 元

這是乘法的用途:「預測結果」。


實際分析時會用「除法」,是因為你在

往上推回比例

例如你已經有數據:

  • 實際觸及人數 = 2,000
  • 粉絲數 = 10,000

那你想知道觸及率是多少,就要:

r = \frac{觸及人數}{粉絲數}

又例如:

  • 點擊數 = 20
  • 觸及人數 = 2,000

那:

CTR = \frac{點擊數}{觸及人數}

再例如:

  • 成交數 = 2
  • 到站人數 = 100

那:

CVR = \frac{成交數}{到站人數}


所以:

狀況用法方向運算
想「預測結果」預估營收公式往下推乘法 ×
想「回算比例」算觸及率、CTR、CVR往上推除法 ÷

白話比喻:

你可以把這想成「水流的概念」💧

  • 當你在估算整條水流往下流會流出多少水(預估營收) → 用乘法
  • 當你想知道某一層有多大比例的水被留下(觸及率或轉換率) → 用除法

一句話總結:

乘法是「往下算」的預測思維,

除法是「往上查」的分析思維。

延伸閱讀

關於利基市場(小眾市場)

在世界上定位你自己(紅海與藍海)

『職場系列秘訣』跟主管保持適當距離: 有點熟又不太熟的『共事關係』

《行銷鬼才都活在地獄裡:真正的創意,是被逼出來的》

發表留言